自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关心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党政密切配合,团结依靠全院师生员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解放思想,担当奋进,学院各方面工作蒸蒸日上,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
党委政治领导作用不断强化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服务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学院党委、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思考和研究学院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主动配合行政共谋学院和谐发展,保证学院各项工作正常有序进行。坚持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服务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主持制定了《四川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四川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四川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议事规则》《四川文理学院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发放管理办法》《四川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专著、教材出版资助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牵头制定了《四川文理学院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方案》,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通过3年的努力成功创建省级特色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5年努力建成在川内及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10努力达到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
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新成效
通过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活动,学院各级党组织建设取得新成效,理论学习走在前列。制定《主题教育活动方案》,成立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调查研究工作方案》。深入兄弟院校、社区、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进行实地调研访谈,找出问题、形成系列整改措施。组织全体党员赴东北、贵州、井冈山、福建、河北、巴中等地开展形式多样主题教育活动,感受革命前辈的的奋斗精神。针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特点开设了“新时代新思想思政大讲堂”,邀请多名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开讲”。印发《理论学习征文启事》,引导思政课教师积极投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我院先后有 5人获校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教学质量进一步得到稳步提升
以7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建设为重点,全面开展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创建,形成教研室、学院二级课程建设管理工作机制。《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获准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课程获准校级“一流课程”立项。《形势与政策》课程获准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稳步推进。学院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新方案,经学校研究发布《中共四川文理学院委员会关于印发<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构建起了“一线一体六翼三结合”实践教学机制,将小课堂与大社会充分结合起来。微电影《知返》(2019)、《选择》(2020)《悟》(2021年)连续3年参加全国高校学生“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展示活动,均获教育部或四川省二等奖。微电影《大山》(2023年)获四川省“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展示活动一等奖。《播种生态希望,建设美丽中》(2023年)《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争做新时代好青年》(2023年)2项作品“四川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学院申报的《构建川东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项目,成功入选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项目。汇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实践作品文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实践作品集及文理思政课——教学与研究》,撰写各类教学相关文章近百篇。
科学研究能力显著提高
新增市厅级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研究平台——达州基层治理研究中心。五年来,学院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30余篇),出版专著8部。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项目4项、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8项、市厅级课题100余项、校级科研课题立项80项、横向项目5项。获得达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获得2019年四川省性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获得校级科研十佳2人次。学院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撰写决策咨询、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开展地方基层干部培训,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和选人用人提供依据。五年来,学院共有6篇优秀成果获得四川省有关领导和达州市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
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现有专职思政课教师6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2人,博士16人,硕博士教师比例超过90%。拥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名、省委理论宣讲团成员2名、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百人专家库”成员3名、四川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2名。党员先锋岗5个、党员名师5个。1名老师获得四川省“精彩一课”特等奖、1名老师为四川智慧教育平台提供优质微课、4名老师在四川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年会教学竞赛中获二等奖、1老师获“四川学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入围”。
学院特色进一步彰显
学院始终坚持扎根老区,铸魂育人,服务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发展思路,秉持红色文化育人理念,将川陕革命老区富集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持续长期开展研究,让红色成为思政课的鲜亮底色,切实提高师生的红色文化素养。单独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逐步形成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模式的多方协同思政课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机制。编撰红色文化校本教材和资料20余部。具有革命老区历史文化研究特色的国家级项目有“川陕苏区未刊历史文献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川陕苏区妇女运动的历史考察”“抗战时期大后方战略资源保障研究”等,省部级项目有“川陕苏区基层红军口述史料搜集、整理与研究”“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战略物资保障研究”“川陕苏区女红军口述回忆资料整理研究”“大巴山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川东北传统村落文化记忆”等。分专题开设“红色历史与文化大讲堂”课程,惠及学生20000余人次,实现红色育人“横到边”和“纵到底”。打造“巴山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资源库,资源库分为“红遍青山”“红军将帅”“红心向党”“红色传承”“红歌嘹亮”“红舞飞扬”“红娃视界”等版块,已有资源27000个,互动总量超亿次,校园网络空间始终坚持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
社会服务工作迈出新步伐
成立达州基层治理学院。过走访调研、专题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找准找实地方基层治理领域干部“缺什么”、“学什么”,为基层治理相关领域干部量身定制主题培训课程班8期,培训学院超过名。共计承接各部门基层治理干部培训6批次。开设基层治理定制课程班,积极引导学生毕业后从事我市基层治理工作,班共计招收学员55名。结合城市基层治理热点、难点问题,定期征集基层治理研究选题,组织专家教授团队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凝聚专家智慧充分发挥智库功能,形成研究成果报告,积极为市委市政府决策建言献策。目前,已立项科研课题20项,撰写各类调研报告20份。遴选了20个包含成熟社区、老旧小区、安置小区等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社区作为城市社区基层治理校地合作试验点,面向全校遴选了20个专家团队,分别对接20个试验点,为解决城市社区物业矛盾纠纷突出、“三无”小区治理困难等城市治理难点问题建言献策。
回顾这五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促进和加快学院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充分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必须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特色是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要在新阶段赋予其新的内涵,大力推进学院高质量内涵发展;必须坚持以师生为本的理念,把广大师生作为学院发展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弘扬团结奉献实干精神,团结凝聚力量,奉献彰显境界,实干创造未来。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川内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求相比,与“一流学科”建设标准相比,与省内外兄弟高校马院建设发展的速度与质量相比,与广大师生员工的美好期待相比,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主要体现为:学科发展特色不够突出;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带帽”人才依旧缺乏,师资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学院在牵头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和作为主持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奖项上仍然没有实现突破;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学院文化软实力建设特别是昂扬奋进的精神面貌有待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离“双创”目标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师德师风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少数党员表率意识不强,个别教职工奉献精神和集体观念不足。面对这些问题和短板,学院上下有信心、有勇气、有方略地应对,积极加以解决,持之以恒改进。
学院党委将团结带领全院党员和广大师生员工,凝心聚力,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以改革求创新,以特色求发展,不断提升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争取早期建成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